第143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作者:张艳君 时间:2023-11-10 点击数:

(通讯员:张艳君)2023年11月9日19时00分至22时00分,第143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在11教205如期举行,本次例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参加本次例会的老师有严磊老师、甘进华老师和来自三峡大学的杨林川老师以及11名心理学研究生、16名本科生科研助理、1名旁听本科生。本次例会由研一李韵佳同学主持,由刘嘉玲、李璐瑜和张艳君进行文献分享汇报,其汇报主题分别为《社会流动信念缓解由低社会地位产生的敌意》、《学校的疗效:学校氛围、学校认同和心理韧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纵向研究》、《文化与心理的相互构成:个人控制感与文化松紧度的双向关系》。

首先,刘嘉玲汇报的文献探究了社会地位引起社会敌意的内在心理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通过四个实验研究,重点考察了个人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流动信念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相较于高社会地位,低社会地位的个体敌意情绪更高;且低社会地位的个体经历较高的相对剥夺感,从而引起较高的敌意情绪;社会流动信念调节了相对剥夺感和敌意情绪的关系,相对于低社会流动信念,高社会流动信念的个体,经历相对剥夺感后产生较低的敌意情绪。研究表明,社会流动信念可以间接的促进社会不平等的维持。

其次,李璐瑜汇报的文献开篇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发,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至关重要。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已经确定了社会(学校氛围;学校认同)和个人(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然而,这些保护性因素仍然需要进一步整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并调查了一个综合模型,其中社会因素(如学校氛围、学校认同)培养个体(如心理韧性)保护因素,进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最后,张艳君汇报的文献探讨了文化与心理相互构成理论,文化能够塑造个体,个体的心理状态也能够影响文化。本研究建立在补偿控制理论的基础上,以检验个人控制感和文化松紧度的双向关系。结果发现,个人控制能力较低的人更倾向于更紧密的文化;个人控制能力较低的人对结构有更高的需求;对结构需求更高的个体倾向于更紧密的文化;对更高结构的需求在个人控制感和对紧密文化的需求之间起中介作用;更紧密的文化降低了个人控制感,但增加了集体控制感。

在教师点评环节,针对刘嘉玲的文献汇报,杨林川老师首先肯定了该同学的汇报状态;并提出几点疑问:(1)社会流动的方向性是否存在意义;(2)由于中国人看重长期社会流动,该研究是否符合中国本土;不同文化之间的流动性是否存在差异。严老师首先肯定了该同学汇报的逻辑性,认为使用更加清晰易懂的图表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该文献;唯一遗憾的是该同学没有在汇报时间上进行合理把控,并且文献的发表时间较为久远;最后指出系列行为实验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严老师对全中心学生表示,心理学研究过程是坎坷的,常常会出现实验数据出现不显著等现象,并鼓励大家要“耐得住寂寞”,这样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针对李璐瑜的文献汇报,杨林川老师肯定了该学生文献的过程和结果部分汇报清晰,并提出几点疑问:(1)学校氛围的测量能否在中国实现;(2)焦虑和抑郁没有完全成立的,是否可以抛弃;(3)思考中国情景,学校氛围可以和家庭结合,一起讨论对学生的学校认同影响。甘进华老师首先肯定了该同学汇报内容的完整性,逻辑结构的清晰性;然后提出后续同学在介绍文献时可以介绍一下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分区以及杂志收录的内容;最后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有足够的理论支撑。严磊老师首先肯定了该同学汇报思路清晰,值得大家学习;其次提出相关事例可以引用中国的青少年数据;文献汇报的方法部分可以简化,讨论部分应精进;最后指出大家可以学习这篇文献的引入思路。

针对张艳君的文献汇报,甘进华老师肯定了该同学的文献前期准备扎实;另外指出收获与启发可以更加细化一点;以及可以根据阅读的文献来进一步确认自己的研究方向。严磊老师首先建议该同学对于文化松紧度概念的相关理论进行补充;其次文献中概念的解释可以更加贴近生活,对于原文中复杂的模型可以简单化;最后向全中心学生建议:(1)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从现实出发、从中国本土出发,培养自己的学术想象力;(2)文献的阅读不应仅仅停留在阅读,应当以发散的眼光去看待文献阅读,将文献中的所学、所思、所想进行凝练,再付诸实践。

每一次的例会都是一次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大家积极参与,才能共同进步,在严磊老师、甘进华老师和杨林川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大家都学有所得,第143期例会圆满结束!

 

新葡萄(8883·Macao)国际官方网站-Official Platform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文科大楼    电话:0716-8060883